骨裂后需立即制动休息,急性期24至48小时内冷敷,之后可据情况改为热敷,依骨裂部位选合适外固定装置并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等,复杂或不稳定骨裂可能需手术内固定,遵医嘱用非甾体抗炎药要注意不同人群差异,康复训练早期做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中期逐步增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开展力量及恢复正常活动能力训练且全程需专业人员指导并依个人情况调整方案。
一、一般处理
1.受伤后需立即制动休息,避免骨折部位再次受力加重损伤,可将受伤肢体置于舒适且限制活动的位置,如上肢骨裂可用三角巾悬吊;2.急性期(通常受伤后24~48小时内)采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外敷骨折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皮肤,48小时后可根据情况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根据骨裂部位选择合适外固定装置,如四肢骨裂常用石膏绷带固定,固定时间需根据骨裂愈合情况而定,一般数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儿童因骨骼发育特点,外固定需更关注松紧度及对生长的影响;2.内固定:对于复杂部位或不稳定骨裂可能需手术行内固定,如使用钢板、螺钉等器械固定骨折端,手术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后实施,老年人骨裂行内固定时需考虑其骨质情况及全身状况。
三、药物辅助
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人群药物使用差异,儿童应避免滥用此类药物,老年人使用时需关注胃肠道及肾功能影响。
四、康复训练
1.早期(骨折后1~2周):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如上肢骨裂可练习手部握拳、放松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儿童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老年人则要缓慢进行;2.中期(骨折后2~4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适度关节屈伸等活动,不同性别康复进度可能因身体基础状况有差异;3.后期(骨折愈合后期):开展力量训练及恢复正常活动能力训练,通过渐进式锻炼恢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全程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依据个人年龄、健康史等调整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