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研究发现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真菌种类及数量与健康人群有差异部分患者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增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等相关,真菌可通过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参与发病,常用粪便真菌检测等诊断,处理注重调整肠道微生态,有明确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证据者可考虑用抗真菌药物,需个体化遵循原则并观察肠道症状改善情况。
一、慢性结肠炎中真菌的检出情况多项研究通过粪便真菌培养、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发现,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真菌的种类及数量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增殖,如白假丝酵母菌等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此现象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而肠道免疫功能异常、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可促使真菌在肠道内定植繁殖。
二、真菌参与慢性结肠炎发病的机制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肠道环境,其一,真菌的菌丝体等结构能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影响肠道屏障功能,使肠道内病原体更易侵入机体;其二,真菌成分可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例如真菌细胞壁成分刺激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慢性损伤,进而引发慢性结肠炎症状。
三、真菌相关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方法粪便真菌检测为常用方法,可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真菌培养、镜检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特定真菌核酸)来判断肠道内真菌种类和数量;此外,结肠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辅助诊断,若发现肠道黏膜存在与真菌相关的炎症改变,如黏膜下有真菌菌丝浸润等情况,有助于提示真菌在慢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
四、针对真菌相关慢性结肠炎的处理首先注重调整肠道微生态,可通过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抑制真菌过度生长;对于有明确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证据的患者,必要时可考虑使用抗真菌药物,但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关注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如儿童慢性结肠炎合并真菌问题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等),老年患者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遵循个体化原则处理,同时观察患者使用相关干预措施后的肠道症状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