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长骨干骺端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引发,病因是身体其他部位化脓病灶致菌血症使细菌达骨组织,发病机制为菌栓易停留干骺端繁殖引发炎症,临床表现有全身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红肿等,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及早期X线、MRI检查,治疗采用早期足量联合敏感抗生素及脓肿形成时手术引流减压,儿童需关注骨骼发育,免疫力低下人群要控原发病严格遵循治疗方案。
一、定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以长骨的干骺端多见,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是身体其他部位存在化脓性病灶,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病灶内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细菌随血流到达骨组织。
(二)发病机制
细菌形成的菌栓易停留于长骨干骺端,因该处血流缓慢,细菌在此沉积繁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骨组织破坏。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患者症状可能更典型且突出。
(二)局部表现
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病情进展可出现脓肿形成,皮肤可能有溃破、流脓等表现。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
(二)影像学检查
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4天左右可见骨破坏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诊断价值高,可发现骨髓内炎性改变。
五、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需足疗程使用以彻底清除细菌。
(二)手术治疗
若形成脓肿,需及时行手术引流减压,以减轻骨内压力,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及骨组织破坏加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发病后需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及时干预以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家长应注意早期识别高热、肢体疼痛等症状,尽早带儿童就医。
(二)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加强感染防控,因这类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更严格遵循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