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浸润骨髓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临床表现为皮肤有对称分布无瘙痒感的大小不等瘀点瘀斑且可伴其他出血表现,诊断要点是血常规血小板明显降低、骨髓穿刺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治疗原则是以原发病化疗为主,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搔抓、避免剧烈运动外伤、观察紫癜变化及低龄儿加强护理。
一、发病机制
儿童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并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是参与止血的重要血细胞,其数量不足时,皮肤小血管破裂后易形成紫癜,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或密集的瘀点、瘀斑。
二、临床表现
1.皮肤紫癜特征: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多分布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常呈对称性分布,一般无瘙痒感。部分患儿可能同时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出血表现。
2.与年龄相关性:不同年龄段儿童白血病皮肤紫癜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需结合患儿整体白血病病情评估,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皮肤紫癜出现频率可能因病情阶段不同而有变化。
三、诊断要点
1.血常规检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如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
2.骨髓穿刺:骨髓涂片可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这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依据,同时可评估血小板生成受抑制情况。
四、治疗原则
治疗以针对儿童白血病的原发病治疗为主,如采用化疗方案(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VDLP方案等),通过化疗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恢复正常造血功能,从而提升血小板数量,减少皮肤紫癜发生。
五、护理注意事项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出血加重。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2.安全防护: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防止磕碰导致皮肤紫癜加重。对于行动不便的患儿,需加强看护,预防意外摔倒等情况。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皮肤紫癜的变化情况,包括范围、颜色、数量等的改变,若紫癜范围迅速扩大或出现新的出血表现,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特殊人群关怀:低龄儿童因自我保护能力差,更需加强护理,家长及医护人员应格外留意其活动情况,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最大程度降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