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病理类型多样镜下可见不同异型增生上皮细胞部分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钡剂灌肠可见充盈缺损内镜下有表现CT或MRI助判位置大小确诊需内镜病理;肠脂肪瘤源于肠壁间叶组织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多数无症状部分有腹部隐痛包块等CT呈脂肪密度影MRI有特征性表现两者均主要内镜治疗肠息肉大或有恶变倾向可能需外科手术肠脂肪瘤一般内镜切除后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病理类型多样,包括腺瘤性(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部分有恶变潜能)、炎性、增生性等。镜下可见不同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腺瘤性息肉可见腺上皮异常增生。
2.肠脂肪瘤:源于肠壁间叶组织的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瘤体主要由脂肪组织组成,镜下为成熟脂肪细胞聚集,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
二、临床表现
1.肠息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腹痛(多为隐痛)、排便习惯改变等,腺瘤性息肉较大时可能引起肠梗阻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掩盖症状。
2.肠脂肪瘤:多数患者无特异性症状,部分可出现腹部隐痛、腹部包块(较大脂肪瘤时)等,因脂肪瘤质地较软,对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症状相对隐匿,不同性别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影响发现时机,如久坐人群易忽视早期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
1.肠息肉:钡剂灌肠可见充盈缺损,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表面隆起物,不同病理类型息肉内镜下色泽、形态略有不同;CT或MRI检查可帮助判断息肉位置、大小等,但确诊需内镜及病理。
2.肠脂肪瘤:CT检查可见病灶呈脂肪密度影,CT值通常在-70~-120HU之间,具有脂肪组织的特征性表现,MRI检查在T1WI、T2WI上呈高信号,利用脂肪抑制序列可更清晰显示病变为脂肪成分,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
四、治疗方式
两者均主要通过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等。对于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肠息肉可能需外科手术切除,而肠脂肪瘤一般内镜下切除即可。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观察,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需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老年人术后需更关注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