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引发的急性胆道寄生虫病,因人体胃肠功能紊乱等致蛔虫受刺激向上窜入碱性胆道而起病,临床表现为突发剑突下钻顶样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等,依症状初步怀疑,靠B超等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驱虫及防治并发症,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等,儿童需加强饮食卫生监管,孕妇选对胎儿影响小治疗方案,老年人要重视饮食卫生及时就诊。
一、定义
胆道蛔虫病是由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引发的急性胆道寄生虫疾病。蛔虫具有喜碱性环境的特性,当人体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分泌降低等情况出现时,蛔虫易向上窜动,进而钻入胆道。
二、病因机制
蛔虫在肠道内寄生,正常情况下相对稳定,但当人体存在胃肠功能紊乱、发热、驱虫不当等状况时,蛔虫受到刺激会向上移动,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由于胆道是碱性环境,适宜蛔虫生存,从而引发胆道蛔虫病。
三、临床表现
1.疼痛表现:患者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如同常人,但易反复发作。
2.伴随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从呕吐物中吐出蛔虫。若合并胆道感染,还会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症状判断:依据典型的突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绞痛及相关伴随症状初步怀疑。
2.辅助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方法,可发现胆道内蛔虫影像;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也能辅助诊断,可见胆道内蛔虫的间接征象。
五、治疗要点
以解痉止痛、驱虫及防治并发症为原则。通过使用解痉药物缓解胆道痉挛性疼痛,同时采用驱虫药物促使蛔虫排出,但需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六、预防措施
1.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食用未洗净的蔬菜、瓜果,避免蛔虫卵摄入。
2.胃肠调节: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胃肠功能紊乱,降低蛔虫窜动钻入胆道的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易感染蛔虫,需加强饮食卫生监管,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如不随手抓食等,一旦出现剑突下钻顶样疼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孕妇:患胆道蛔虫病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母婴状况,确保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应重视饮食卫生,出现相关症状时需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延误引发胆道感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