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隆起性病变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等,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痛等表现,诊断主要靠胃镜及病理活检,治疗多内镜下切除少数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胃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隆起性病变,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有恶变潜能)、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恶变风险低)、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二、胃息肉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息肉发生风险。2.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可能影响胃内环境,与胃息肉形成相关。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增加胃息肉发病几率,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4.慢性炎症刺激:慢性胃炎等慢性胃部炎症长期刺激胃黏膜,可能导致息肉形成。
三、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等症状,若息肉较大堵塞幽门,还可能引起梗阻相关表现。
四、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明确息肉性质。2.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判断有无恶变的关键。
五、胃息肉的治疗方式
1.内镜下切除:对于大多数胃息肉,首选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创伤小、恢复快。2.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如息肉较大、恶变可能性高或内镜下切除困难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接受胃息肉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术后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儿童: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现需谨慎处理,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或选择对儿童创伤更小的内镜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儿童的耐受性及心理状态。3.有基础病史者:如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先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有遗传综合征相关胃息肉的患者,需进行家族筛查及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