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多种病因持续作用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细分非萎缩性、萎缩性及特殊类型胃炎,常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分解尿素破坏胃黏膜屏障)、药物因素(长期服NSAIDs抑制COX致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括约肌失调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损伤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致自身免疫性胃炎少见),年龄增长使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增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破坏胃黏膜结构功能,既往相关病史人群更易患病。
一、定义阐释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其本质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病变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从病理学角度细分,包括非萎缩性胃炎(以往称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萎缩性胃炎,特征是胃黏膜萎缩,腺体数量减少;还有特殊类型胃炎,由如化学物质刺激、肉芽肿性炎症等特定病因导致,相对少见。
二、常见病因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部分会发展为慢性胃炎。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功能,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胃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进而引发胃体黏膜萎缩等病变。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会刺激胃黏膜,饮食不规律、高盐饮食、长期食用烟熏腌制食物等,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有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病史的人群,胃黏膜已处于相对脆弱状态,更易发生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