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感染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炎症由血源性等途径侵入引发局部有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等表现全身有高热寒战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病原菌影像学X线早期多无异常CT可早发现骨皮质破坏等MRI对早期诊断价值高治疗用早期足量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骨破坏严重行病灶清除术等儿童需重视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成人结合基础疾病综合处理。
一、定义
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急性炎症性疾病,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通过血液循环、直接蔓延或邻近感染灶扩散等途径侵入骨组织引发病变。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为主要途径,致病菌经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儿童因骨骺板附近血管解剖特点(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形成血管襻,血流缓慢致细菌易停留),发病相对多见;成人多因创伤后皮肤破损、手术污染等使细菌直接侵入。
直接蔓延:邻近软组织感染灶(如蜂窝织炎、脓肿等)直接蔓延至骨组织。
淋巴源性感染:较少见,经淋巴管传播至骨组织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病变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随病情进展可形成脓肿,局部可触及波动感。
2.全身表现
常出现高热、寒战等败血症样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拒动等,成人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培养:若致病菌入血,血培养可能检出病原菌。
2.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多无明显异常,发病1-2周后可能出现骨破坏等改变。
CT:能更早发现骨皮质破坏、小脓肿等。
MRI:对早期骨髓炎诊断价值高,可清晰显示骨髓水肿、炎症范围等。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依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需遵循循证医学选择合适抗菌药物。
2.手术治疗
若形成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对于骨破坏严重者,必要时行病灶清除术等手术干预,以清除感染病灶,促进病变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因解剖生理特点,需高度重视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避免延误致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治疗中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成人:需结合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综合处理,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感染及治疗的影响,治疗时兼顾基础疾病控制与骨髓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