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病因治疗。一般治疗有休息与制动以及物理治疗(急性期冷敷、急性期过后热敷);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儿童需谨慎;病因治疗方面,感染性骨膜炎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治疗,非感染性骨膜炎需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各有侧重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制动:患病部位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防止炎症进一步加重。例如,若是胫骨骨膜炎患者,应减少行走、跑跳等运动,让受伤部位得到相对静止的状态,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对于儿童来说,因其活泼好动,更要特别注意限制其过度的跑动等活动,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2.物理治疗
冷敷:在骨膜炎急性期,一般是发病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通过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缓解疼痛和肿胀。比如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患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时间和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方式。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时要关注皮肤耐受情况,儿童热敷时家长要密切观察皮肤状态。
二、药物治疗
可根据病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但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量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病因治疗
1.感染性骨膜炎: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例如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膜炎,可能需要使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等抗生素。对于儿童感染性骨膜炎,在使用抗生素时更要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非感染性骨膜炎:对于因过度运动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骨膜炎,需要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比如长期跑步导致的胫骨骨膜炎,要减少跑步的频率和距离,更换更合适的跑鞋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调整运动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儿童则需要家长帮助引导其进行适度且正确的运动,避免因运动不当引发骨膜炎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