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分病程为急性、迁延性、慢性,按病因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临床表现有相应症状,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粪便常规等明确,治疗含饮食调整、液体疗法(分预防和纠正脱水)、药物治疗(用肠黏膜保护剂等),特殊人群如婴儿等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小儿腹泻系多病原、多因素致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的儿科常见病症,依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按病因分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发,非感染性腹泻常与饮食、气候等因素相关。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急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次数增加,大便可呈稀水状、蛋花汤样等,可伴呕吐、发热等;迁延性及慢性腹泻除腹泻外,常伴营养不良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了解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类型等。
三、治疗原则
(一)饮食调整
强调继续进食以满足生理需求,补充疾病消耗,缩短腹泻后康复时间。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给予等量米汤或稀释牛奶等,呕吐严重者可短暂禁食(不超过4~6小时)后继续喂食。
(二)液体疗法
1.预防脱水:轻、中度脱水且无严重呕吐者,可口服补液盐Ⅲ纠正脱水,依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
2.纠正脱水:重度脱水或口服补液失败需静脉补液,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抽搐补钙等原则。
(三)药物治疗
1.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
2.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
3.抗生素应用:仅用于明确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细菌性痢疾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补液时注意液体量及速度控制,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
2.营养不良患儿:此类患儿腹泻时恢复更慢,需注重营养支持,在调整饮食基础上,可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等,补液时注意能量及电解质补充,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等。
3.有基础疾病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腹泻致脱水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心脏功能,调整补液方案;免疫缺陷患儿感染性腹泻时需谨慎使用抗生素,防止加重免疫抑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