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因多种因素引发的急性炎症,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和非感染(化学物质刺激、物理损伤),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全身症状(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诊断依据不洁饮食史、典型表现及粪便、血常规检查,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防脱水、老年人防电解质紊乱、孕妇谨慎用药。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发生的急性炎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化学物质刺激、物理损伤等多种因素引发,临床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多因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致病;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常由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3.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肠胃炎。
(二)非感染因素
1.化学物质刺激:摄入强酸、强碱等刺激性化学物质,可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2.物理损伤:过度酗酒、进食过冷过热或粗糙食物等,可直接造成胃肠黏膜损伤。
三、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2.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3.腹泻:大便可为稀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者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
(二)全身症状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若腹泻、呕吐严重可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少,电解质紊乱时可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
四、诊断
依据患者不洁饮食史、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提示细菌感染等)进行综合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病因
停止食用刺激性食物,针对感染因素进行相应抗感染治疗(如细菌感染时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
(二)对症支持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多潘立酮等止吐药物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急性肠胃炎易导致脱水,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二)老年人
胃肠功能较弱,急性肠胃炎时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必要时静脉补充电解质,同时需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谨慎用药。
(三)孕妇
急性肠胃炎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缓解不适,以保障自身及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