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
需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健康状况重点了解近期皮肤破损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外伤及前驱感染细节,儿童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长骨干骺端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增高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血沉增快部分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X线早期易漏诊CT可更早发现病变MRI对早期诊断价值高。
一、病史采集
需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健康状况,重点了解是否有近期皮肤破损、化脓性感染(如疖、痈等)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以及外伤情况,因为这些可能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诱因,儿童群体中常与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相关,需关注其前驱感染的时间、症状表现等细节。
二、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等。
(二)局部表现
病变部位多为长骨干骺端,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病情进展可出现脓肿形成,皮肤可能有破溃、流脓等表现,不同年龄儿童因解剖结构差异,局部症状表现略有不同,但核心是局部炎症相关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多在(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提示机体存在急性感染性炎症反应。
(二)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通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感染活动的敏感指标;血沉(ESR)增快,反映体内炎症过程。
(三)血培养
部分患者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明确病原体及指导抗生素选用有重要意义,但血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早期(发病1~2周内)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易漏诊,主要是因为此时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尚不明显。发病2周后,可逐渐出现骨膜反应、骨质稀疏等改变,随病情进展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典型表现,但X线对早期骨髓炎诊断敏感性较低。
(二)CT检查
能更清晰显示骨皮质破坏、骨膜下脓肿等情况,相较于X线可更早发现病变,尤其对平片不易观察的部位(如脊柱等)有一定优势,可帮助判断骨质破坏的范围及程度。
(三)MRI检查
对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改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是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尤其适用于儿童等需精准定位病变的人群,因其对软组织及骨髓的分辨率高,可更早识别炎症累及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