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医学称雄激素性脱发与遗传易感性及雄激素作用相关毛囊渐进微小化致毛发脱失,遗传使毛囊对雄激素敏感为发病基础,雄激素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与受体结合致毛囊微小化毛发变稀,男性多青春期后前额M型发际线后移头顶毛发减少,女性症状较轻头顶部毛发减少发际线不后移,主要依临床表现结合家族史诊断,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男性青春期后关注遗传因素,女性留意激素变化对病情影响,儿童青少年少见需排查其他病因,特殊病史人群关注毛发与基础疾病关联并合理治疗。
一、定义
脂溢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医学上又称为雄激素性脱发,主要与遗传易感性和雄激素作用相关,是毛囊进行性微小化导致的毛发脱失性疾病。
二、病因机制
1.遗传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其头皮毛囊对雄激素(尤其是双氢睾酮)的敏感性增高,这是发病的重要基础。家族中有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雄激素作用:雄激素中的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导致毛囊微小化,毛发生长期缩短,最终毛发变细、变软,毛囊萎缩消失,头发逐渐稀疏。
三、临床表现
1.男性表现:多起始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后,典型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呈M型逐渐后移,同时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变稀,病情进展可致头顶毛发大部分脱落,仅余周边及枕部残存头发。
2.女性表现:症状相对男性较轻,主要表现为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变稀,发际线一般不后移,病情严重时也可出现头顶毛发明显稀疏,但通常保留部分周边毛发。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家族史等进行诊断。医生会观察毛发脱落的模式、头皮情况等,必要时可能会通过皮肤镜等检查辅助判断毛囊状态等,以明确是否为脂溢性脱发。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男性患者:青春期后发病风险增加,需注意遗传因素对发病的影响,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应关注自身毛发变化情况,早期发现可早期干预。
2.女性患者:发病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怀孕、产后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波动影响病情,需关注自身激素状态变化对毛发的影响。
3.儿童及青少年:脂溢性脱发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少见,若此年龄段出现异常毛发脱失,需排查其他少见病因,避免盲目归因于脂溢性脱发,同时需注意避免不当的毛发护理等可能加重毛发问题的行为。
4.特殊病史人群:有内分泌疾病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的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毛发变化与基础疾病的关系,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针对毛发问题采取相应合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