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形成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结缔组织退变有关,长期反复慢性损伤是诱因之一;不同人群中,儿童相对少见,成年人高发,男女无明显性别差异,手部过度使用、外伤、既往有关节炎腱鞘炎等病史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腱鞘囊肿的形成机制
腱鞘囊肿的形成目前认为主要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有关。具体来说,可能是由于这些组织中的黏液样变性或结缔组织局部营养不良,导致出现退行性改变,进而逐渐形成囊性肿物。例如,长期反复的慢性损伤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长期从事手部重复性劳作的人群,如键盘操作员、织毛衣者等,手部关节、腱鞘等结构反复受到摩擦、挤压,使得局部组织容易发生退变,增加了腱鞘囊肿形成的风险。
二、不同人群中腱鞘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相对较少发生腱鞘囊肿,但也可能因先天的局部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或在玩耍等过程中手部受到不太严重的损伤后,出现腱鞘、关节囊等组织的退变而形成囊肿。不过儿童腱鞘囊肿相对少见,可能与儿童活动方式及身体发育阶段组织的稳定性等因素有关。
2.成年人:成年人是腱鞘囊肿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腱鞘等组织的退变逐渐明显,再加上日常工作生活中手部等部位的频繁使用,慢性损伤的积累,使得成年人更容易出现腱鞘囊肿相关的组织退变,从而形成囊肿。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女在腱鞘囊肿形成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的工作场景中,如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手部劳作的情况较多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手部腱鞘囊肿,但这并非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因素,而是与具体的工作生活方式相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手部过度使用:长期进行需要手部反复屈伸、握拳等动作的活动,像长时间打字、弹奏乐器、手工劳作等,会使手部的腱鞘、关节囊等结构不断受到摩擦和压力,导致局部组织的代谢和退变过程异常,增加腱鞘囊肿形成的概率。例如,长时间使用鼠标的办公人群,手部腱鞘囊肿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2.外伤因素:虽然多数腱鞘囊肿不是直接由急性外伤引起,但轻微的反复外伤或慢性损伤积累也可诱发。比如手部曾有过扭伤、挫伤等情况,虽然当时损伤不严重,但可能会影响局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后续腱鞘囊肿的形成埋下隐患。
(四)病史因素
既往有关节炎、腱鞘炎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关节、腱鞘等组织本身存在炎症等病变,其局部组织的稳定性和代谢状态与常人不同,更容易发生组织退变,从而增加了腱鞘囊肿形成的风险。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其关节周围组织的病变可能会波及腱鞘,导致腱鞘囊肿的发生几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