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发病前感染、用药、过敏原接触及症状等情况,观察皮疹特征与伴随症状,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过敏原检测、皮肤活检等检查,儿童需详问家长病史,有基础疾病者结合基础病判断非典型紫癜。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前感染史: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1~3周内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痛、咳嗽、发热等)、胃肠道感染(如腹痛、腹泻)等感染情况,感染可能是某些非典型紫癜(如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2.用药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过敏或导致紫癜样表现的药物。
3.过敏原接触史:询问患者有无接触花粉、海鲜、宠物毛发等可疑过敏原,因为过敏性紫癜等与过敏相关的非典型紫癜常与过敏原接触有关。
4.症状相关信息:了解皮疹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有无瘙痒、关节痛、腹痛、血尿等伴随症状,以及既往是否有类似病史等。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皮疹特征:观察非典型紫癜皮疹的形态(如瘀点、瘀斑、斑块等)、大小、分布部位(局限于某部位或泛发全身)、颜色(鲜红、暗红或其他色调),与典型紫癜相比,非典型紫癜皮疹可能不典型,需仔细甄别。
2.伴随症状:注意是否有关节肿胀、疼痛(提示可能为关节型紫癜),腹痛、黑便(提示可能为腹型紫癜),血尿、蛋白尿(提示可能为肾型紫癜)等伴随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若血小板正常,可初步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血小板异常导致的紫癜,血小板正常是非典型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紫癜,若凝血功能正常,有助于提示紫癜可能由血管因素或其他非凝血障碍因素导致。
3.过敏原检测:如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斑贴试验等,对于怀疑过敏性紫癜等与过敏相关的非典型紫癜,过敏原检测可帮助明确过敏原,若检测出相关过敏原,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4.皮肤活检:必要时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观察皮肤血管的炎症细胞浸润、渗出等情况,辅助明确非典型紫癜的病理类型,如过敏性紫癜患者皮肤活检可见小血管炎表现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耐心向家长询问详细病史,关注儿童发病前后生活环境、饮食等变化,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等生理特点,在诊断时需更全面考虑可能的诱发因素。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非典型紫癜的确诊需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断,如基础疾病患者出现紫癜样表现时,要排除基础疾病相关的紫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