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具特定症状及无器质性病变特征,病因涉胃肠动力等多方面,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诊断依罗马标准且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分非药物与药物干预,特殊人群有对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无器质性病变可解释上述症状。
二、病因
1.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蠕动速度改变,如腹泻型患者肠道传输加快,便秘型患者肠道传输减慢。
2.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导致腹痛等症状更明显。
3.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在肠道感染治愈后仍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改变有关。
4.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影响胃肠功能,约50%~70%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异常。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发生于下腹或左下腹,疼痛性质多样,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相关。
2.排便习惯改变:分为腹泻型(排便频率增加、粪便稀糊状)、便秘型(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混合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粪便性状异常:腹泻型多为稀糊状便,可含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
四、诊断
依据罗马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近3个月内至少12周(非连续)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改变。同时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五、治疗
1.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避免摄入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减少乳制品摄入,麸质敏感者避免含麸质食物,同时保证膳食纤维摄入(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心理疏导:针对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
生活方式改善: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
2.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便秘型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剂(如匹维溴铵),但需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特定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心理安抚等,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
2.孕妇: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饮食调整和心理支持。
3.老年人:需考虑多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非药物干预应作为基础治疗,药物使用需权衡利弊。
4.精神心理因素突出者:加强心理干预,必要时联合精神科药物治疗,同时关注整体健康状况的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