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是直肠黏膜因感染、自身免疫、放射损伤、缺血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分感染性(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性肠病、放射性损伤、缺血性因素),主要症状有直肠局部疼痛坠胀等及排便异常,诊断靠直肠指检和内镜检查,治疗依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儿童需谨慎用抗生素等,老年人用药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孕妇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谨慎用药。
一、定义
直肠炎是直肠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放射损伤、缺血等多种因素引发,致使直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直肠,可因不洁饮食、肠道手术污染等途径引发炎症。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等)侵袭直肠黏膜可导致炎症。3.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等寄生虫寄生在直肠部位,可引起直肠炎症反应。
(二)非感染性因素
1.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可累及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克罗恩病也可能累及直肠出现相应炎症改变。2.放射性损伤:盆腔部位进行放疗时,射线可损伤直肠黏膜,引发放射性直肠炎。3.缺血性直肠炎:肠道供血不足(如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等)可使直肠黏膜缺血,进而发生炎症。
三、主要症状
1.直肠局部症状:直肠部位出现疼痛、坠胀感,患者常感下腹部不适,直肠有异物感等。2.排便异常:表现为腹泻,粪便中可能带有黏液、脓血;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还可能有里急后重现象(频繁有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初步了解直肠黏膜的大致情况,如是否有触痛、肿块等。2.内镜检查:直肠镜或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炎症的性质及病因。
五、治疗原则
根据病因不同采取相应治疗。若为感染性直肠炎,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炎症性肠病引起的直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放射性直肠炎需采取保护直肠黏膜等措施;缺血性直肠炎则需改善肠道血供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直肠炎需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肠道功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肠道血供,进而影响直肠炎的发生发展,用药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3.孕妇:孕妇患直肠炎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以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