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肠炎是炎症累及范围广致肠道功能紊乱的肠道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症状与全身表现,诊断靠肠镜检查、粪便检查、血液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营养支持及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弥漫性肠炎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炎症累及范围较广,可弥漫性影响肠道黏膜及深层组织,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二、病因
1.感染因素:某些细菌(如沙门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后,可能引发弥漫性肠道炎症反应。例如,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弥漫性的肠道炎症病变。
2.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时,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可导致弥漫性肠炎。如自身免疫性肠病相关机制中,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肠道,造成肠道黏膜的弥漫性损伤。
3.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与弥漫性肠炎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性基因,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常见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腹泻较为常见,粪便可呈稀水样、黏液便甚至脓血便,腹泻频率因病情轻重不同而有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全身表现: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这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全身性表现;长期患病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因为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诊断方法
1.肠镜检查:是诊断弥漫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弥漫性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还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2.粪便检查:通过对粪便的常规检查、病原体检测等,了解粪便中是否存在异常成分、病原体等,辅助判断肠道炎症情况。
3.血液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血生化检查能了解患者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因为弥漫性肠炎可能影响营养代谢及肝肾功能。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若由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若为免疫异常相关,可能需使用调节免疫的药物等。
2.营养支持:由于肠道炎症影响营养吸收,需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维持机体营养状况。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弥漫性肠炎时,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且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肝肾功能的药物,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其身体状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