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六周且每周至少发作两次的皮肤疾病,发病与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及自身免疫、感染、内分泌、遗传等因素相关,有反复发作形态多样伴瘙痒的风团及可能的血管性水肿等皮肤表现,依据病史和典型表现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病,治疗需避免诱发因素,用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等,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患者要保持生活规律等辅助病情控制。
一、定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为特征的皮肤疾病。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多与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相关,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
2.其他因素:可涉及自身免疫(如存在自身抗体攻击相关靶抗原)、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与部分患者发病相关)、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过敏史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等。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风团,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颜色可呈淡红色或白色,常伴有明显瘙痒;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深层肿胀,边界不清。
2.发作特点:风团发作时间不定,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出现,病程较长。
四、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病史询问(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及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血管炎等,必要时可借助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辅助明确病因。
五、治疗与管理
1.避免诱发因素:尽量寻找并规避可能的诱发因素,如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感染源、物理刺激(冷热、日光等)、精神压力等。
2.药物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控制症状,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对于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可能涉及免疫调节药物(如环孢素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使用。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应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如糖浆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不适当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妊娠期女性:使用药物需权衡利弊,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如避免诱发因素等,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用药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慢性病用药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反应。
六、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减少精神压力,注意皮肤保湿等,以辅助病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