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小针刀治疗前需据部位摆患者体位并常规消毒病变周围皮肤,进针时精准定进针点以合适角度刺入向病变组织进针,到达病变组织处用小针刀松解粘连组织,完成后轻柔出针再消毒包扎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儿童一般不建议小针刀治疗,孕妇需谨慎评估风险,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忌该治疗,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且治疗后密切观察创面情况。
一、治疗前准备
1.患者体位摆放:根据腱鞘炎发生的具体部位调整患者体位,例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侧手部适当外展,保证术区充分暴露且患者处于舒适状态,便于操作开展。
2.皮肤消毒: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对拟治疗的腱鞘炎病变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应涵盖病变周围2-3cm区域,以降低感染风险。
二、进针操作
1.确定进针点:依据腱鞘炎病变的具体位置,精准确定小针刀的进针点,一般选择在腱鞘狭窄、粘连明显的部位附近,确保进针点能够有效到达病变组织。
2.进针:持小针刀,以与皮肤呈适当角度(通常为15°-30°左右)缓慢刺入皮肤,然后沿着皮下组织向病变组织方向进针,注意进针过程中要密切感知组织层次,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
三、松解操作
到达病变组织处后,通过小针刀进行松解操作。利用小针刀的切割、剥离等手法,对粘连的肌腱、腱鞘等病变组织进行松解,操作时要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控制松解的力度和范围,以解除腱鞘对肌腱的卡压,恢复肌腱的正常滑动。例如对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要充分松解狭窄的腱鞘部位。
四、出针及术后处理
1.出针:完成松解操作后,缓慢拔出小针刀,整个过程要轻柔,避免对组织造成额外损伤。
2.术后处理:拔出小针刀后,再次对局部进针点进行消毒,然后覆盖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短期内避免过度活动患部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小针刀治疗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儿童采用小针刀治疗腱鞘炎,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等方式。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进行小针刀治疗时需谨慎评估风险。因为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治疗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未知影响,应充分与患者沟通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且采取特殊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谨慎决定是否实施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此类患者本身存在出血倾向,进行小针刀治疗极易导致局部出血不止,加重病情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这类患者禁忌采用小针刀治疗腱鞘炎。
糖尿病患者:若糖尿病患者合并腱鞘炎需行小针刀治疗,由于其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治疗前需严格控制血糖,治疗后要密切观察局部创口情况,加强血糖监测和创面护理,预防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