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是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殖的病理状态与体内雌激素长期刺激、无排卵等相关可增子宫内膜癌风险,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长期无排卵、肥胖致雌激素高)及其他疾病影响,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等,诊断可通过超声、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治疗有药物(用孕激素类)和手术(年龄大无生育需求重病变者子宫切除,年轻有需求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等),青春期需关注内分泌调节、围绝经期密切监测内膜、合并代谢病人群要控基础病及管理体重。
一、定义
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是子宫内膜腺体出现异常增殖的病理状态,其发生与体内雌激素长期刺激、无排卵等因素密切相关,属于子宫内膜增生的一种类型,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潜在风险。
二、病因
1.内分泌因素:长期无排卵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排卵障碍,易引发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肥胖人群因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也是相关诱因之一。
2.其他疾病影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内分泌环境易失衡,增加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通过妇科检查或相关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异常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
2.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清晰查看子宫内膜病变部位、范围等,并可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3.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腺体增生程度、有无异型性等情况。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常用孕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等,通过拮抗雌激素作用,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抑制腺体异常增殖,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2.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病变较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年轻有生育需求者可根据病情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需关注其内分泌调节,若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问题,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必要时配合药物调节月经周期,降低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的发生风险。
2.围绝经期女性:此阶段激素水平波动大,需密切监测子宫内膜情况,警惕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进展为恶性病变,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病理筛查。
3.合并代谢性疾病人群:如肥胖合并子宫内膜增生性紊乱者,需在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同时,管理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以改善内分泌环境,利于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