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问诊、检查明确情况,一般急救包括卧床休息、禁食禁饮,再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同出血原因针对性处理,后续要进行饮食护理、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
一、及时就医评估
胃出血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出血的诱因、出血的表现(如呕血、黑便等)、既往病史等信息,还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内情况,明确出血部位;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查找出血的原因。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胃出血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胃出血情况,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胃黏膜受刺激,也可能增加胃出血风险。
二、一般急救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应保持安静,减少活动,有呕血时应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确保其卧床休息时的安全,避免因活动导致出血加重。
禁食禁饮:在明确出血原因及严重程度前,一般需要禁食禁饮,以免食物刺激胃黏膜,加重出血。但对于儿童,要特别关注其因禁食禁饮可能出现的不适及脱水等情况,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三、明确出血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消化性溃疡导致的胃出血: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引起,可能会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等情况不同,儿童使用相关药物需格外谨慎,要根据体重等情况精准用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由肝硬化等疾病引起,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但具体治疗需依据患者整体情况制定。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等特殊人群,要综合考虑其肝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可能与应激、药物等因素有关,如患者近期服用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需停用相关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进行处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服用止痛药等的人群,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及时发现胃出血迹象并就医。
四、后续护理与预防
饮食护理:在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对于儿童,要根据其年龄阶段逐步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且不刺激胃黏膜。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例如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因素对胃的刺激。
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如胃镜等检查,监测胃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的可能。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胃溃疡、肝硬化等的人群,更要重视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