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病理分类包括腺瘤性(含管状、绒毛状等,绒毛状癌变风险高)、炎性(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起,一般不癌变)、错构瘤性(多见于儿童,恶变几率极低),病因有遗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息肉脱出等,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查,老年人需定期行结肠镜筛查,儿童大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且检查治疗需谨慎,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人群要积极治原发病并监测肠道情况。
一、定义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变。
二、病理分类及特点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属于癌前病变,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易多发此类息肉。
2.炎性息肉: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易出现,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错构瘤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如幼年性息肉,由正常组织异常排列组成,恶变几率极低。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大肠息肉具有遗传倾向,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基因突变导致,有明显家族聚集性。
2.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大肠息肉发生风险,此类饮食结构不利于肠道正常蠕动,易导致肠道黏膜受刺激而形成息肉。
3.肠道慢性炎症:肠道的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使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四、临床表现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便血:息肉表面黏膜破损时可出现便血,多为便中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
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等。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不适。
息肉脱出:直肠部位较大的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大肠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后还可取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息肉的病理性质,同时还可通过钡剂灌肠造影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但结肠镜是诊断大肠息肉的重要金标准。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大肠息肉发生率升高,需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处理。
儿童:儿童大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由于儿童肠道结构特点,检查及治疗需谨慎操作。
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人群: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肠道情况,因为此类人群大肠息肉发生风险高于常人,要密切关注肠道黏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