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药物损伤胃黏膜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引发,常见于有相关病史人群)、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因应激、长期大量服非甾体抗炎药、过量饮酒等引发)、胃癌(肿瘤侵袭周围血管致出血,有相关人群需警惕)、其他少见原因(胃血管畸形、胃息肉胃憩室、全身性疾病等),不同人群中老年人、有肝硬化病史、长期饮酒及不良饮食习惯、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胃部不适者易致胃出血。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诱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形成及出血风险。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所致。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障碍,进而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当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时,曲张的血管易破裂出血,出血量通常较大,病情较为急重,常见于有长期饮酒史、病毒性肝炎病史等导致肝硬化的人群。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常因应激因素引发,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颅内病变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此外,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过量饮酒等也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胃出血。
四、胃癌
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侵袭周围血管,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早期胃癌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消瘦、黑便等表现,其中黑便往往提示有胃内出血情况,有肿瘤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未规范诊疗人群需警惕胃癌导致的胃出血。
五、其他少见原因
1.胃血管畸形:胃内血管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可因血管脆弱等因素导致出血。
2.胃息肉、胃憩室:胃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可能糜烂、出血,胃憩室若发生炎症、溃疡等也可能引起出血,但相对较为少见。
3.全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可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胃黏膜出血;血管性疾病累及胃部时也可能引发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损伤进而导致出血。
不同人群方面,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如动脉硬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增加胃出血风险;有肝硬化病史人群需高度警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长期饮酒、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饮食不规律等)人群易患消化性溃疡等导致胃出血;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胃部不适人群需及时排查胃癌等病变以早期发现胃出血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