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未明确病理前统称,分类包括属肿瘤性最常见的腺瘤性息肉(细分为管状等,绒毛状癌变风险高)、由炎症刺激引起一般无癌变倾向的炎性息肉、少见与遗传等因素相关的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病因有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症状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息肉脱垂,诊断靠直肠指检和结肠镜,治疗建议尽早切除依情况选方式,遗传相关需密切监测,儿童需关注幼年性息肉及相关,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病耐受性选择诊疗方案。
一、定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二、分类
1.腺瘤性息肉:属肿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又可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2.炎性息肉:由直肠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状态下可继发炎性息肉,一般无癌变倾向。
3.错构瘤性息肉:少见,如幼年性息肉,多发生于儿童,与遗传等因素相关。
三、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引发直肠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肠道易多发腺瘤性息肉。
2.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等)可刺激直肠黏膜,导致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3.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此外,吸烟、肥胖等也可能与直肠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四、症状表现
多数直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症状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以下表现:
便血:多为血色鲜红,量一般不多,附着于粪便表面,若息肉位置低且出血量多,可出现滴血现象。
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等。
息肉脱垂:较大的息肉可能随排便脱出肛门外,儿童患者的幼年性息肉有时可出现这种情况。
五、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的息肉,尤其是低位的息肉,但对于高位直肠息肉不易触及。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能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活检明确病理性质,以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
六、治疗原则
对于直肠息肉一般建议尽早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息肉,需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管理。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直肠息肉中幼年性息肉相对常见,需关注儿童便血、排便异常等表现,及时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明确,必要时进行内镜下处理,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状况及生活习惯的调整。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直肠息肉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等操作的耐受性,选择相对安全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