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因遗传性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为凝血因子基因缺陷致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表现为关节等出血,靠凝血因子活性等检测诊断,用替代疗法补充缺失因子;紫癜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自身免疫致破坏或生成少,有皮肤瘀点等表现,血常规等助诊,轻症观察重症用丙种球蛋白等)和过敏性紫癜(血管变态反应,致敏原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皮肤紫癜对称分布伴其他症状,依表现等诊断,避致敏原用抗组胺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血友需避免剧烈运动等,妊娠期紫癜要监测相关指标,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血友病
1.定义与分类: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及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属X连锁隐性遗传。
2.发病机制: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缺陷,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
3.临床表现:常见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反复关节出血可致关节畸形;也可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
4.诊断方法: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基因检测等明确诊断,凝血因子Ⅷ或Ⅸ活性显著降低是重要诊断依据。
5.治疗方式:主要采用替代疗法,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Ⅷ或Ⅸ以纠正出血倾向,如使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或Ⅸ制剂。
二、紫癜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定义: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
临床表现: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可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
诊断方法: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穿刺检查可协助明确病因。
治疗方式:轻症可观察,重症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2.过敏性紫癜:
定义: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
发病机制: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炎症。
临床表现:皮肤紫癜多分布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等。
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皮肤表现、伴发症状及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综合诊断。
治疗方式:避免接触致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血友病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关节、肌肉出血,日常活动应轻柔,家长需密切观察出血迹象,定期监测凝血因子水平。
2.妊娠期紫癜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妇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警惕分娩时出血风险;过敏性紫癜孕妇需关注病情对胎儿的影响,定期产检,遵医嘱处理。
3.老年患者:血友病老年患者易发生关节畸形后活动受限,需注重关节功能维护;紫癜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使用可能带来的骨质疏松等问题,定期评估肝肾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