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涵盖输卵管及卵巢囊性病变卵巢囊肿为常见类型,病因有内分泌紊乱等,较小囊肿常无症状,较大囊肿可致下腹坠胀等,诊断靠超声等,治疗分定期复查和手术;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良性肿瘤,病因与雌激素等有关,表现有月经等异常,诊断用超声等,育龄期需注重内分泌调节等,妊娠期要监测肌瘤,更年期要警惕复发恶变。
一、附件囊肿
1.定义:附件囊肿涵盖输卵管及卵巢部位的囊性病变,其中卵巢囊肿为常见类型,多因卵巢内卵泡发育异常或病理性改变形成。
2.病因: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水平波动)、盆腔炎症迁延、子宫内膜异位等为常见诱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节食)可增加发病风险。
3.临床表现:较小囊肿常无明显症状,较大囊肿可致下腹部坠胀感、隐痛,若发生扭转或破裂则突发急性剧烈腹痛,部分患者可伴月经周期紊乱。
4.诊断方法:超声检查为主要诊断手段,能明确囊肿大小、位置及内部回声特征,结合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检测辅助判断囊肿良恶性。
5.治疗原则:对于无症状且直径<5cm的囊肿,可定期复查超声动态观察;存在手术指征(如囊肿持续增大、怀疑恶性、出现急腹症表现)时,可选择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囊肿,手术方案需综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制定。
二、子宫肌瘤
1.定义: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
2.病因:雌激素水平过高为重要诱因,遗传因素、长期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增加发病风险,家族中有子宫肌瘤患者的人群需密切关注。
3.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可触及下腹部包块,部分患者伴白带增多,较大肌瘤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
4.诊断方法: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肌瘤数目、大小、部位及与子宫肌层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可更精准评估肌瘤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5.治疗原则:无症状且肌瘤较小(直径<5cm)的患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即可;症状明显(如经量过多致贫血、压迫症状显著)或肌瘤直径>5cm时,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药物缩小肌瘤体积,或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手术决策需充分考虑患者生育计划、年龄等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需注重内分泌调节,保持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避免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备孕前建议完善妇科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附件囊肿或子宫肌瘤。
妊娠期女性:若孕期发现子宫肌瘤,需密切监测肌瘤大小变化及有无红色变性等并发症,红色变性多表现为孕期突发下腹疼痛,需及时就医评估,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仅少数需手术干预。
更年期女性:此阶段若出现月经紊乱、下腹不适等症状,应警惕附件囊肿或子宫肌瘤复发或恶变可能,建议每半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