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因血管或血小板因素出血无全身多系统受累及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分两型有多系统表现实验室有特定抗体异常发病与免疫等多因素相关儿童紫癜与感染相关儿童红斑狼疮少见女性红斑狼疮高发特殊人群需定期检查。
一、紫癜与红斑狼疮的定义区分
紫癜是指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形成直径为3~5mm的瘀点或瘀斑等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如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等有关,常见类型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而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亚型,SLE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等多系统,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自身抗体异常。
二、临床表现差异
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可孤立或融合,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时可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其皮肤表现单纯局限于出血相关改变,无红斑狼疮特有的面部蝶形红斑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有面部对称性蝶形红斑,可伴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蛋白尿、血尿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限性盘状红斑,边界清楚,上覆粘着性鳞屑等,一般较少累及全身多系统,但病情进展也可能向系统性红斑狼疮转化。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除严重血小板减少时);血管性紫癜患者血管相关检查可能异常,如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但无红斑狼疮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ANA)多呈阳性,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特异性较高,补体C3、C4常降低等;盘状红斑狼疮患者ANA可呈阳性,但阳性率及滴度一般低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且抗ds-DNA抗体多阴性。
四、发病机制不同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分布异常等导致血小板数量不足而引起出血;血管性紫癜是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得血液渗出形成紫癜。
红斑狼疮:是机体免疫系统紊乱,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引发炎症反应,涉及遗传、环境(如紫外线照射等)、雌激素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导致多系统受损。
五、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紫癜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关注感染控制;儿童红斑狼疮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重视多系统受累情况,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女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更易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因素相关,女性紫癜患者需排查是否因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而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要注意妊娠等特殊时期的病情变化及相关风险。
有基础病史人群: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异常的人群易出现紫癜,而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等人群需警惕红斑狼疮的可能,这类人群都应定期进行相关血液及自身抗体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