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胃炎等,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应激、饮食等,共性表现有上腹部不适等,糜烂性胃炎有急性出血或迁延表现,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有非药物去除诱因、药物抑酸、保护胃黏膜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病史者各有用药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胃炎是胃黏膜受多种因素刺激引发的炎症性病变,糜烂性胃炎属于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胃黏膜存在糜烂病灶。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又细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不同亚型,糜烂性胃炎可出现在各类胃炎病程中。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约半数以上慢性胃炎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Hp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或糜烂性胃炎。3.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可诱发急性糜烂性胃炎。4.饮食因素:过量饮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反复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胃炎共性表现:多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特异性表现。2.糜烂性胃炎特征表现:急性糜烂性胃炎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急性出血症状;慢性糜烂性胃炎症状相对迁延,可能反复出现上腹部不适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尤其是糜烂性胃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明确有无糜烂、炎症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判断病变性质。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用于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因Hp感染与胃炎发病密切相关。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去除诱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避免刺激性饮食、戒烟限酒等,对于应激状态引发的急性糜烂性胃炎需积极处理原发病。2.药物治疗:-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等药物可保护胃黏膜,促进糜烂修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若检测为Hp阳性,需遵循规范方案进行根除治疗,常用药物组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患胃炎或糜烂性胃炎时,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谨慎用药,避免多重用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及增加肝肾负担,用药前应咨询医生。2.儿童:儿童患胃炎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非必要不滥用成人药物,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3.孕妇:孕妇患胃炎时,药物选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用药前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4.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格外谨慎,防止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用药前应评估基础病控制情况及药物相关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