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胃黏膜及黏膜下层血管因各种原因破裂致血液流出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部肿瘤等典型表现有黑便呕血伴贫血症状严重可现休克诊断靠胃镜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止血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需兼顾基础疾病儿童少见与先天畸形感染等相关妊娠期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优先安全治疗。
一、定义
胃出血是指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血管因各种原因发生破裂,导致血液从胃内流出的病理状况,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不同形式的出血征象。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最常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溃疡部位血管破裂出血。
2.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应激状态(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等)、大量酗酒、服用某些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可导致胃黏膜急性损伤,引起出血。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因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扩张,血管破裂后引发大量出血,常见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
4.胃部肿瘤:如胃癌等肿瘤性病变,肿瘤组织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轻者可表现为黑便(粪便呈柏油样),重者出现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或咖啡色样物质),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心悸等贫血相关症状,严重出血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内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
2.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评估贫血程度。
3.粪便隐血试验:若粪便隐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可能。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禁食(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等,严重出血时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2.药物治疗: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以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
3.止血治疗:可采用内镜下止血(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等),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4.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需进行抗Hp治疗;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需针对肝硬化进行相应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出血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情况,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用药与胃出血治疗的平衡,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病情。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治疗上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或对儿童影响小的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胃出血时需权衡药物及治疗手段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必要的内镜止血等需充分评估妊娠阶段及风险收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