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等症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病因有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临床表现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灼热感等依据罗马Ⅳ标准需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超六月近三月符合标准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原则有非药物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用药谨慎关注心理状态女性特殊时期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一、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灼热感等,经相关检查排除了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二、病因
1.胃肠动力障碍:胃肠蠕动减慢等动力异常可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发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例如胃排空延迟使进食后胃内食物不能正常排空。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胃肠道对正常张力等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对胃内正常的扩张等情况感觉更强烈,从而出现不适症状。
3.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胃黏膜功能等机制致病。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影响胃肠功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如压力过大时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可能紊乱。
三、临床表现
1.餐后饱胀感:进食少量食物即感上腹部饱胀,持续时间较长。
2.早饱感: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不能继续进食。
3.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
4.上腹灼热感:类似烧心的感觉,有上腹部灼热不适。
四、诊断标准
依据罗马Ⅳ标准,需满足以下条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通过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了胃溃疡、胃炎、胆囊炎、肝病等器质性疾病。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过冷过热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存在胃肠动力障碍可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存在胃酸分泌过多可选用抑酸剂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饮食规律且易于消化,避免盲目使用不适合儿童的促胃肠动力等药物,因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不当用药可能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2.老年患者:需关注其胃肠功能减退情况,用药时更需谨慎,同时重视心理状态,若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应适当进行心理疏导,生活中注意饮食温和、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3.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症状可能有波动,需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激素波动导致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