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损伤针灸治疗包括主穴选上肢的手三里、曲池、外关和肩部的肩髃、肩髎等,用常规针刺手法留针,艾灸选局部穴位温和灸,同时配合上肢康复训练,儿童患者针刺轻柔康复训练趣味,老年患者针刺深度注意艾灸防烫康复安全温和,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前评估身体针刺轻柔康复基础病稳时监测。
一、穴位选择与针刺操作
(一)主穴选取
1.上肢穴位:常选手三里、曲池、外关等。手三里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针刺可调节上肢经络气血;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对桡神经损伤所致上肢功能障碍有较好调节作用;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可疏通经络气血,改善上肢神经功能。
2.肩部穴位:肩髃、肩髎等。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针刺肩髃能疏通肩部经络,促进肩部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桡神经损伤后肩部相关症状;肩髎位于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对肩部及上肢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
(二)针刺操作
针刺时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调整针刺深度和手法强度。一般进针后行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
二、艾灸辅助治疗
(一)艾灸穴位选择
可选择上述穴位中局部穴位进行艾灸,如在曲池、肩髃等穴位处施灸。艾灸能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神经修复。常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艾灸治疗。
三、综合康复与注意事项
(一)康复训练配合
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需配合上肢的康复训练。如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腕关节的背伸和掌屈活动、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及外展内收等活动,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神经损伤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以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和关节活动度改善,加速桡神经功能恢复。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娇嫩,在针刺时要特别注意进针的轻柔,避免患儿紧张不配合导致断针等情况。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身体发育情况,采用趣味性的训练方式引导其配合训练,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对针灸及康复训练的耐受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针刺时要注意进针深度,避免过深造成损伤。艾灸时要防止温度过高烫伤皮肤,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和温和性,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拉伤等情况,训练强度应根据老年患者的体力和恢复情况进行调整。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桡神经损伤患者,在针灸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针刺操作要轻柔,避免因针刺引起患者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诱发基础疾病发作。康复训练也要在基础疾病控制平稳的情况下进行,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