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如何检查
胰腺炎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血液检查中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有各自的升高时间等特点,血常规有相应变化;影像学检查里腹部超声是首选,增强CT可确诊及评估情况,MRI及MRCP对胆源性胰腺炎有价值;重症胰腺炎不明确时可行腹腔穿刺,穿刺液有诊断意义。
一、血液检查
1.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为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约80%-95%会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情况,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3.血常规:多有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若合并感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升高;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降低。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的特点,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要密切关注白细胞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老年患者血常规改变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胰腺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和胰周液体积聚。超声还能观察胆道有无结石、胆管扩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但超声检查易受胃肠道气体干扰,对胰腺深部病变的显示可能受限。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对于肥胖患者或胃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2.增强CT扫描: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标准,不仅能确诊胰腺炎,还能评估胰腺坏死程度、胰周及远处并发症等。在发病初期,CT可显示胰腺肿大、边缘模糊等;在病程中,可了解有无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例如,通过增强CT可以清晰判断胰腺实质有无强化不均等坏死表现。对于老年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时需注意肾功能情况,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检查前后需适当补液以促进造影剂排泄。儿童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辐射风险和诊断价值。
3.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诊断胆源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胆道系统病变。MRI对胰腺坏死的诊断与CT相似,且无辐射,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MRCP能清晰显示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对于胆道梗阻等情况的诊断有优势。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由于MRI相对安全,可作为一种选择,但仍需谨慎评估。
三、腹腔穿刺
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若诊断不明确,可行腹腔穿刺。若穿刺液为血性,且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穿刺液还可用于判断有无感染等情况,如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等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儿童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时要更加小心,确保操作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