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如腺瘤)和非肿瘤性(如炎性息肉等),病因涉及遗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有部分无症状、部分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诊断靠结肠镜等,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直肠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直肠良性肿瘤,病因机制不明,多数无症状,部分较大者有直肠刺激症状,诊断靠结肠镜等,治疗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可内镜或手术切除;儿童直肠息肉需重视,直肠脂肪瘤罕见,老年直肠息肉需警惕恶变,有基础病史者需控基础病及评估治疗对基础病影响。
一、直肠息肉
1.定义与分类: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如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有癌变潜能,需重点关注。
2.病因: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不良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饮酒等)均可能诱发直肠息肉。
3.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便血(多为便纸带血或便后滴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腹痛等,儿童患者还可能因息肉脱出肛门就诊。
4.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并取组织活检以明确性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可辅助评估息肉与周围组织关系。
5.治疗:内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如高频电切术、圈套器切除术等,对于较大或恶变倾向的息肉可能需外科手术切除。
二、直肠脂肪瘤
1.定义:直肠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直肠良性肿瘤,是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一种。
2.病因:可能与脂肪代谢异常、局部组织增生等因素相关,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无明确遗传性倾向的典型报道。
3.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部分较大的脂肪瘤可引起直肠刺激症状,如排便不尽感、腹部隐痛等,极少发生恶变。
4.诊断方法: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下光滑、黄色的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可明确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呈高回声表现;CT或MRI检查可显示直肠内脂肪密度影。
5.治疗:无症状的直肠脂肪瘤通常定期随访观察;若出现明显症状或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预后良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直肠息肉需重视,部分可能与炎症刺激相关,检查时应选择合适的内镜操作,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创伤。儿童直肠脂肪瘤极为罕见,若发现应综合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人群患直肠息肉时需警惕恶变可能,检查时应全面评估身体状况,选择耐受良好的检查及治疗方式;直肠脂肪瘤在老年人群中若无症状可适当放宽随访间隔,有症状时需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有基础病史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直肠息肉发生率可能升高,需积极控制基础病以降低息肉复发风险;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评估手术或内镜操作对基础病的影响,优先考虑对基础健康状态影响较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