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诱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致损伤加重,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环氧合酶使胃黏膜防御减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使静脉扩张迂曲在外因下易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状态或长期大量饮酒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胃癌(组织侵袭周围血管致破裂出血且可能逐渐加重)、血管畸形(如Dieulafoy病变因血管异常易剧烈出血),还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愈合能力下降且多基础病、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合成受影响、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者胃黏膜保护机制被削弱、有应激史者易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引发出血。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的常见诱因,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当溃疡侵蚀到黏膜下血管时,便会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Hp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胃酸等对黏膜的损伤加重,进而增加出血风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胃黏膜保护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易发生溃疡并出血。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而扩张、迂曲。此时静脉壁变薄,易在外因(如剧烈呕吐、进食粗糙食物等)作用下破裂出血,这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出血量大且凶险。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常因应激状态引发,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颅内病变(Cushing溃疡)、严重烧伤(Curling溃疡)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促使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出血。另外,长期大量饮酒也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并导致出血。
四、胃癌
胃癌组织侵袭周围血管时,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肿瘤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胃内血管结构,随着病情进展,出血情况可能逐渐加重,且此类出血常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少量出血,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大量出血。
五、血管畸形
如Dieulafoy病变,是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所致的严重出血情况,动脉通常比较粗大且走行特殊,破裂后易引起较剧烈的出血,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临床相对较少见但出血风险较高。
六、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溃疡愈合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服用相关药物可能进一步损伤胃黏膜,使得胃出血风险增加。
肝硬化患者: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外,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进一步增加出血后止血难度,需特别警惕出血事件。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无论年龄大小,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均会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尤其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更易因药物导致胃出血。
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史者:这类人群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易发生急性损伤,是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引发胃出血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