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有三大临床表现,一是脑脊液漏,由颅底骨折累及蛛网膜、硬脑膜致脑脊液经鼻腔或外耳道流出,初期血性后变清亮,低头等情况可增多,有基础病史者易并发颅内感染;二是局部淤血斑,前颅底骨折有“熊猫眼”征,中颅底骨折有Battle征,后颅底骨折枕下及上颈部有淤血斑,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且需与相关基础病史致淤血鉴别;三是脑神经损伤相关表现,嗅神经损伤致嗅觉减退或丧失,面神经损伤致面瘫,听神经损伤致听力下降、耳鸣,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及恢复情况因自身状况有别且需与基础病史区分。
一、颅底骨折的三大临床表现
(一)脑脊液漏
1.发生机制:颅底骨折时,骨折线累及蛛网膜、硬脑膜,使脑脊液经破裂的蛛网膜、硬脑膜流向鼻腔或外耳道,从而形成脑脊液漏。例如前颅底骨折时,脑脊液可经鼻流出,表现为鼻漏;中颅底骨折时,脑脊液可经外耳道流出,表现为耳漏。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颅骨相对较软,颅底骨折后发生脑脊液漏的表现可能因颅骨弹性等因素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脑脊液通过破损的脑膜流出。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颅内感染病史的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后更易引发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需格外重视。
2.具体表现:脑脊液漏初期可为血性,后逐渐变为清亮液体。在低头、用力咳嗽、打喷嚏等情况下,脑脊液漏可能会增多。
(二)局部淤血斑
1.不同部位表现
前颅底骨折:常出现“熊猫眼”征,即双侧眼周、球结膜下出现淤血斑。这是因为骨折导致血液经眶周组织蔓延至眼周所致。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熊猫眼”征可能因皮下组织较疏松而更明显,而老年患者可能因组织弹性等因素表现相对不典型。有眼部基础病史的患者,出现淤血斑时需与眼部本身疾病导致的淤血相鉴别。
中颅底骨折:可在乳突部出现淤血斑,称为Battle征。这是由于骨折处的血液经颅底流至乳突部皮下所致。对于有耳部基础病史的患者,Battle征的出现需警惕颅底骨折的可能。
后颅底骨折:常在枕下及上颈部出现皮下淤血斑。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淤血斑的吸收可能较缓慢,需密切观察其变化。有颈部基础病史的患者,后颅底骨折导致的淤血斑需与颈部本身病变引起的淤血区分。
(三)脑神经损伤相关表现
1.嗅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或丧失。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嗅觉功能尚在发育中,嗅神经损伤后嗅觉恢复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有鼻部基础病史如鼻炎等的患者,嗅神经损伤后的嗅觉改变可能较难区分是原发病还是颅底骨折所致。
2.面神经损伤:可出现面瘫表现,如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眉、闭目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面神经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有面部神经基础病史的患者,面神经损伤后恢复情况可能受到原有病史的影响。
3.听神经损伤: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等。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本身听力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听神经损伤后听力下降的表现可能被误认为是老年性耳聋而被忽视,需仔细鉴别。有耳部基础病史如中耳炎等的患者,听神经损伤后的表现需与耳部原发病相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