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胃黏膜与肠黏膜因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可致消化功能紊乱,病因包括感染性(如沙门菌属等细菌、轮状病毒等病毒、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饮食不当、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刺激、酗酒),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和全身表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需去除诱因、对症支持治疗,儿童患肠胃炎易脱水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补水饮食清淡易消化,老年人需留意基础疾病谨慎用药饮食营养均衡易消化。
一、定义
肠胃炎是胃黏膜与肠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有沙门菌属(如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引发细菌性痢疾)等,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常见病原体,可通过粪-口途径等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引发流行。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可寄生于肠道引起肠道炎症,贾第虫感染也会导致胃肠不适。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不当:进食过冷、过热、不洁食物,或长期暴饮暴食等,可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2.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炎症。3.酗酒: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饮酒易诱发肠胃炎。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腹痛(多为腹部不适或隐痛,疼痛部位不定)、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恶心、呕吐,病情较轻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2.全身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若出现脱水可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还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出现乏力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饮食情况、近期感染接触史、用药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等检查腹部情况,初步了解有无腹部压痛等异常。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出血等情况;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炎症,如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停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停用相关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等。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脱水患者需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感染性肠胃炎若需抗感染,可根据病原体情况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机体调节能力较弱,患肠胃炎时更易出现脱水,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稀粥、面条等,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肠胃炎时,需留意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对病情的影响,同时要谨慎用药,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基础疾病负担,饮食上要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摄入,但需保证食物质地软烂,便于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