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可由内分泌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子宫内膜因素(宫腔操作后损伤、子宫内膜结核)、其他因素(妊娠相关、慢性疾病影响、精神心理因素)引发需及时就医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内分泌因素相关疾病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生成素比例失调,影响排卵,进而导致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出现月经量少且颜色黑褐色的情况。研究显示,约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月经异常表现,其中包括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律等。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生殖等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当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的现象。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约有部分存在月经方面的改变。
二、子宫内膜因素相关疾病
(一)宫腔操作后损伤
如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引起子宫内膜粘连。子宫内膜粘连会使宫腔有效面积减少,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导致月经量减少,且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较长,氧化后颜色变为黑褐色。有统计表明,因宫腔操作导致子宫内膜粘连的患者中,约60%-70%会出现月经量少颜色异常的情况。
(二)子宫内膜结核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子宫内膜引起,结核病变会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子宫内膜变薄、粘连等,进而出现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该病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过结核患者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且常伴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三、其他因素相关情况
(一)妊娠相关情况
育龄期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出现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需排查妊娠相关情况,如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等。先兆流产时胚胎着床不稳定,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与月经混淆表现为月经量少色黑;异位妊娠时胚胎着床在宫腔以外部位,也会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易被误认为月经量异常。
(二)慢性疾病影响
一些慢性疾病如重度贫血、慢性肝病等,会影响机体的营养状态和代谢功能,进而影响月经的正常状态。重度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包括生殖系统,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月经排出,出现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对激素的代谢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月经紊乱。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女性,月经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对于出现月经量少颜色黑褐色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妇科超声等)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育龄期女性若有性生活史出现该情况需优先排查妊娠相关问题;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此情况多与卵巢功能衰退等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