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和蛔虫病在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药物及预防方面均有区别,蛲虫病由蛲虫引起,经肛门-手-口等传播,表现为肛门周围瘙痒等;蛔虫病由蛔虫引起,经口感染,有腹痛等表现,诊断分别通过不同方法,治疗均可用阿苯达唑等,预防需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等,儿童易感染需家长重视。
一、病原体方面
蛲虫病病原体:由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引起,成虫细小,呈乳白色,线头样。雌虫常于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卵在外界适宜环境中经数小时即发育为感染性卵。
蛔虫病病原体:由似蚓蛔线虫(蛔虫)引起,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或微黄色,雌虫较大,雄虫较小。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期卵。
二、传播途径方面
蛲虫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肛门-手-口直接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人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儿童因卫生习惯不良易反复感染。
蛔虫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感染,人误食被蛔虫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土壤被蛔虫卵污染,儿童在地上玩耍时手接触到虫卵后再放入口中也可感染。
三、临床表现方面
蛲虫病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患儿常因搔抓致局部皮肤破损、炎症。部分患儿可伴有烦躁不安、夜惊、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可出现尿道炎、阴道炎等异位损害表现。
蛔虫病临床表现: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大量蛔虫感染时可出现腹痛,多为脐周隐痛,疼痛无规律,可反复发作。还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蛔虫蚴虫移行时可引起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若蛔虫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等急腹症。
四、诊断方法方面
蛲虫病诊断方法:常用透明胶纸拭子法,于清晨排便前或洗澡前在肛门周围粘贴胶纸,然后将胶纸贴于载玻片上镜检,查找虫卵。
蛔虫病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查找蛔虫卵,可采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等提高检出率。此外,根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也可辅助诊断,当出现腹痛等症状且有蛔虫感染风险时需考虑该病可能。
五、治疗药物方面
蛲虫病治疗药物:常用阿苯达唑等药物,该药可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生成,使虫体死亡。
蛔虫病治疗药物:常用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作用机制与蛲虫病治疗药物类似,通过干扰蛔虫能量代谢而发挥驱虫作用。
六、预防方面
蛲虫病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患儿的内衣、内裤、床单等应煮沸消毒或用开水烫洗后在阳光下暴晒,以杀死虫卵。
蛔虫病预防: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便,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不喝生水。儿童应避免在地上玩耍,减少手接触土壤后感染虫卵的机会。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感染蛲虫病和蛔虫病,家长需格外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情况,定期对儿童的衣物等进行清洁处理。对于特殊病史的患儿,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更加谨慎,需根据患儿具体病史评估药物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