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脱水由致病性真菌侵袭肠道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不同程度临床表现,补液分口服与静脉原则,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用抗生素,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及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真菌性肠炎脱水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真菌性肠炎脱水是因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侵袭肠道,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影响肠道对水分及电解质的吸收与分泌功能,致使机体水分丢失过多且摄入不足,进而引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状态。真菌可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干扰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使得水分及电解质丢失增加,同时患者因肠道不适可能进食减少,进一步加重脱水。
二、临床表现与脱水程度评估
(一)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口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表现。轻度脱水时可能仅有稍感口渴、尿量轻度减少;中度脱水时口渴明显,尿量显著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轻度凹陷;重度脱水时可出现极度口渴、少尿或无尿、烦躁不安甚至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二)脱水程度评估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2%-3%,主要表现为稍有口渴感,尿量轻度减少。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4%-6%,口渴明显,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轻度凹陷。
3.重度脱水:失水量超过体重的6%,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黏膜极度干燥、眼窝及前囟明显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三、补液治疗原则
(一)口服补液
轻度脱水可首选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钠离子、钾离子等,应少量多次服用,以患者能耐受且补充丢失量为目标。
(二)静脉补液
中、重度脱水需通过静脉补液。静脉补液要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等原则。首先补充等渗或稍高渗的电解质溶液以迅速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后续根据患者血生化检查结果调整补液成分,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四、预防措施
(一)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奶制品、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保证食物来源安全,减少真菌摄入机会。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真菌性肠炎发生风险,因此需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必要时可联合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因机体代偿能力较弱,发生真菌性肠炎脱水时需密切监测尿量、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补液时要注意补液速度,避免过快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要根据儿童体重准确计算补液量,优先选择口服补液,若需静脉补液则需由专业医护人员严格操作。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心、肾功能减退,发生真菌性肠炎脱水时补液需谨慎,要密切监测心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需根据其基础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加重心、肾负担。
(三)有基础病史者
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肝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真菌性肠炎脱水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水、电解质代谢的影响,补液过程中要加强血糖、肝功能等指标监测,调整补液方案以维持内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