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肿是常见细菌感染引发的皮肤疾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致急性化脓性病变。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和个体因素,初期有红、肿、热、痛小结节,进展期结节肿大、中央坏死软化有脓栓,危险三角区疖肿挤压可致严重并发症。诊断依临床表现,需与痈、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鉴别。治疗早期未化脓可热敷、外用抗生素,化脓需切开排脓,全身症状者用抗生素。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增强抵抗力,高危人群控基础病,危险三角区疖肿勿挤压。
病因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发疖肿最常见的致病菌,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能促使细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发感染。例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出汗多且不注意皮肤清洁时,皮肤表面细菌容易滋生,增加疖肿发生风险。
个体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疖肿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皮肤娇嫩且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疖肿;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较低,也较易出现疖肿且病情可能相对严重;肥胖人群因皮肤褶皱多,局部湿度大,也易发生疖肿。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疖肿的可能性;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洗澡、更换衣物等,会让皮肤表面细菌积聚,容易引发感染形成疖肿。
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疖肿初起时,往往表现为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结节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大小多如米粒至黄豆大小。比如,皮肤某个部位突然出现一个小的隆起,颜色发红,触摸时有疼痛和发热的感觉。
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结节会逐渐肿大,疼痛加剧,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破溃后,可排出脓液,随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但如果疖肿发生在危险三角区(鼻根至两侧口角区域),挤压疖肿可能导致感染逆行进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这一点需特别警惕。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皮肤局部的红、肿、热、痛结节等典型症状来初步诊断疖肿。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后续治疗。
鉴别诊断:需与痈相鉴别,痈是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变范围往往比疖肿大,可累及皮肤深层组织,表现为更大范围的红、肿、热、痛,且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还需与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相鉴别,皮脂腺囊肿一般有多年存在的肿块,继发感染时才出现红、肿、痛等表现,但通常囊肿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
治疗与预防
治疗:早期未化脓的疖肿,可采用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也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促进炎症消退。如果疖肿已化脓,需切开排脓引流,排出脓液后局部继续换药等处理。对于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如发热等,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是预防疖肿的重要措施,要经常洗澡、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注意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疖肿发生的风险。同时,在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切勿自行挤压,以免引发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