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胃黏膜或胃壁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出有呕血黑便等表现,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及全身症状,诊断靠胃镜、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止血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兼顾基础病,儿童少见需谨慎处理,妊娠期女性要权衡胎儿安全。
一、定义
胃出血是指胃黏膜或胃壁血管发生破裂,导致血液从胃内流出的病理状况,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不同形式的出血表现。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引发胃出血的常见原因,溃疡病灶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相对更为常见。
2.急性胃黏膜病变: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溃疡,进而引起出血。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曲张,血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常见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
4.胃癌:肿瘤组织侵蚀胃内血管可引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且有胃癌相关高危因素者。
三、临床表现
1.呕血: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呕吐鲜血,若出血速度较慢,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样物质。
2.黑便: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转化为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发亮,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是胃出血较典型的表现之一。
3.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贫血及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清晰观察胃内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还能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
2.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评估贫血程度及出血情况。
3.粪便隐血试验: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可能,需进一步排查胃出血等病因。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2.止血治疗: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止血措施,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以促进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取内镜下套扎或注射硬化剂等止血手段;对于严重出血且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能需外科手术治疗。
3.针对病因治疗:如由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需同时针对肝硬化进行相应治疗,胃癌患者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胃出血时易加重基础疾病病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用药与胃出血治疗的相互影响。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需谨慎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胃出血时需权衡胎儿安全与治疗药物及措施对孕妇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必要时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