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部位迁延性炎症疾病,病因包含免疫调节失衡、病原体持续感染、遗传易感性及肠道菌群失调,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及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结肠镜检查及粪便常规培养,治疗分药物和饮食调整,预防需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呈迁延性,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肠道症状为主。
二、病因
1.免疫因素:机体免疫调节失衡,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结肠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相关研究显示约30%的慢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免疫相关基因异常。
2.感染因素: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持续感染结肠,可导致炎症迁延不愈,例如部分患者肠道曾感染沙门氏菌后未彻底清除,引发慢性炎症。
3.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慢性结肠炎发病中起作用,家族中有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约2-3倍。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影响肠道屏障功能,进而诱发慢性结肠炎,多项研究表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人群。
三、临床表现
1.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3-10次不等,粪便多为糊状,可伴有黏液或脓血。
2.腹痛:多为下腹或左下腹隐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阵发性绞痛,排便后疼痛可部分缓解。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严重程度及相关伴随症状。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性质。
3.粪便常规及培养: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病原体等,粪便培养可排除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慢性腹泻。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控制肠道炎症,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2.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建议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鱼肉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六、预防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
2.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及蠕动功能。
3.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减少病原体感染肠道的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结肠炎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结肠炎治疗中需兼顾基础疾病用药,选择对其他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注意预防便秘等并发症。
3.孕妇患者:孕妇患慢性结肠炎时用药需权衡利弊,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