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致慢性无菌性炎性改变,常见部位有手部桡骨茎突等,表现为局部疼痛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囊性肿物,由结缔组织退变所致,表现为体表肿块,各年龄段可发病,可超声等检查,非手术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自身情况。
一、定义与病理
1.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性改变。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鞘。当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作重复、过度活动时,肌腱和腱鞘之间经常发生摩擦,以致水肿、纤维性变,引起内腔狭窄。
2.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囊壁为致密硬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肿以单房性为多见。
二、临床表现
1.腱鞘炎
症状表现:常见部位为手部的桡骨茎突处、屈指肌腱及足背部等。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压痛,受累肌腱活动受限。例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会感到腕部桡侧疼痛,可放射至手、肘或肩背部,活动腕部及拇指时疼痛加重,局部可触及硬结。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好发于长期重复关节活动的人群,如手工劳动者、乐器演奏者等,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若有过度使用手指的情况也可能发生。
2.腱鞘囊肿
症状表现:多表现为体表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弹性,基底固定,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可有酸痛。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常见于手腕背侧、掌侧或足背部等部位。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常与长期过度活动、外伤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
1.腱鞘炎:超声检查可见腱鞘增厚、肌腱肿胀等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清晰显示腱鞘及肌腱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及范围。
2.腱鞘囊肿:超声检查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骨质改变,但可排除骨骼病变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腱鞘炎
非手术治疗:早期可通过休息、制动、局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症状,也可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炎症。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患病部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生活中手部或足部的使用情况,调整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治疗后要注意改变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和过度活动习惯。
2.腱鞘囊肿
非手术治疗:可通过挤压使腱鞘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治疗后可能复发。也可采用穿刺抽吸后注入糖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等方法,然后加压包扎。
手术治疗:对于多次复发或囊肿较大、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效果较好,但也有一定复发可能。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患者的腱鞘囊肿处理需谨慎,尽量先尝试非手术方法;女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综合考虑美观等因素;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发病的人群,治疗后要纠正生活方式以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