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的一种病理类型,35-55岁相对高发,与年龄、生活方式(过早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吸烟)、病史(宫颈病变、免疫缺陷)相关,有阴道出血、排液等表现,通过宫颈细胞学、HPV、阴道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原则。
一、定义
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的一种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是源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而低分化表示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差异较大,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往往越高,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更活跃,更容易侵袭和转移。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35-55岁女性中相对高发。随着年龄增长,宫颈局部细胞发生恶变的潜在风险可能增加,这可能与长期的宫颈局部微环境变化、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小于16岁)、多个性伴侣等会增加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损伤宫颈细胞的DNA,增加宫颈发生癌变的几率。
病史:有宫颈病变病史,如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等,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发展为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另外,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对HPV等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减弱,也更容易患上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三、临床表现
阴道出血:早期可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少量出血;晚期则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与肿瘤侵犯间质内血管有关。
阴道排液: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
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如侵犯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侵犯直肠可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血等;远处转移时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等。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检查,可初步筛查是否存在异常细胞,但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诊断需要结合进一步的组织学检查。
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有助于识别可能发展为宫颈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病变部位,对于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定点活检,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细胞的形态、分化程度等特征,从而确诊疾病。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患者,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子宫全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切除肿瘤组织。早期手术治疗有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利用射线从体外照射肿瘤区域,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附近进行照射。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放疗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化疗:常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