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皮脂腺分泌等多因素相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多样,一般靠临床表现诊断,轻度局部治疗,中重度联合或系统用药;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多部位,有典型表现,细菌感染性靠血常规等,真菌性靠镜检培养,细菌感染轻症外用,重症口服,真菌性用抗真菌药,二者在多方面有不同,可通过相关检查区分。
一、定义与病因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青春期人群由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是痤疮的高发人群,但其发病也可能受遗传、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等因素影响。
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多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外伤、多汗、搔抓等可诱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不同部位的毛囊炎病因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头皮毛囊炎可能与头皮油脂分泌、卫生状况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痤疮:好发于面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损表现多样,包括粉刺(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初期多为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炎性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严重时形成结节、囊肿,愈合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瘢痕。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其发病与青春期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毛囊炎: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典型表现为毛囊口周围的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脓疱,脓疱中心常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红晕,伴有疼痛或瘙痒。疖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顶部冒出黄白色脓头;痈则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较大,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皮肤卫生状况差、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毛囊炎。
三、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要点
痤疮: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镜检查等辅助诊断,通常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可通过检测性激素水平等辅助排除内分泌异常等特殊病因情况。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可进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菌并指导用药。真菌性毛囊炎可通过真菌镜检及培养来鉴别,若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培养有相应真菌生长则可确诊为真菌性毛囊炎。
四、治疗原则区别
痤疮: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重度痤疮则需系统应用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致畸等副作用,育龄期男女用药前需避孕,且需注意监测肝功能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根据其具体病情及耐受情况调整,青少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自行挤压痤疮,以防感染加重及瘢痕形成。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轻症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重症或泛发性毛囊炎需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严重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不同年龄患者在用药选择上需考虑年龄相关性的药物代谢及禁忌等情况,如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品种,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总之,痤疮与毛囊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观察皮损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可进行准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