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原体感染致发病急,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升高等,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必要时手术;慢性常因急性未彻底治等致病情迁延,有下腹坠胀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等,治疗用综合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如育龄、老年、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情况及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发病较急,病原体入侵后短时间内引发炎症反应。
2.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病原体持续感染,病情迁延不愈,炎症导致盆腔组织出现粘连、增厚、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盆腔炎:下腹痛明显,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异味,部分患者可有性交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表现。
慢性盆腔炎: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有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也可出现不孕、异位妊娠等情况,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等。
2.体征差异
急性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或炎性包块。
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增粗,可触及呈条索状的输卵管,有压痛,若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肿物。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盆腔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慢性盆腔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病原体阳性率相对较低,炎症指标可轻度升高或正常。
2.影像学检查
急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炎性渗出物,或可见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炎症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可更清晰显示盆腔组织的病变情况。
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见盆腔粘连、输卵管增粗或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MRI可更精准地评估盆腔组织的粘连、瘢痕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必要时手术治疗,如输卵管卵巢脓肿破裂、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等情况。
2.慢性盆腔炎: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离子透入等)、心理治疗等,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治疗,若有感染征象可适当选用抗生素,手术治疗适用于有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女性:急性盆腔炎若未及时有效治疗,易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严重后果,需积极规范治疗;慢性盆腔炎可能影响生育,在备孕前应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治疗改善盆腔状况。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复杂,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治疗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急性盆腔炎对妊娠影响较大,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等,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慢性盆腔炎在妊娠期可能因盆腔充血等因素导致病情变化,需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