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什么病
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骨骼破坏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蔓延性感染;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有全身感染中毒及局部疼痛等症状,慢性有全身慢性消耗及局部窦道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急性以抗感染和手术引流为主,慢性以手术清除病灶等为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是常见的发病部位,因为此处血流缓慢,细菌易停留繁殖。在儿童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和骨骼血供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而成年人血源性骨髓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血源性感染的风险。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科手术等创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对于有开放性骨折病史的人群,发生骨髓炎的风险明显增加。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参与高风险运动(如极限运动等)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人群,若创伤后处理不当,易引发骨髓炎。
蔓延性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蔓延引起指骨骨髓炎等。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急性骨髓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伴有精神萎靡等表现。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长骨骨干的急性骨髓炎局部疼痛剧烈,不愿活动患肢。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对于患有慢性骨髓炎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因长期感染消耗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
局部症状:局部有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病变部位可触及硬块,压痛,有时可摸到死骨排出。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急性骨髓炎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慢性骨髓炎X线可见骨质增生、硬化,有死骨形成等表现。
CT检查:对于X线不易发现的小病灶、死骨等情况,CT检查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的位置等。
MRI检查:早期急性骨髓炎时,MRI对软组织炎症和骨髓水肿的显示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骨髓炎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骨髓炎时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红蛋白可能降低(因慢性消耗)。
血培养:急性骨髓炎时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对明确病原菌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骨髓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如形成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防止感染扩散。
2.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主要是清除死骨、切除窦道和感染肉芽组织等,必要时进行骨缺损的修复等手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骨髓炎时,由于其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防止因骨髓炎导致骨骼生长障碍等问题。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患骨髓炎时病情相对复杂。治疗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注意预防感染扩散,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骨髓炎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创面的护理,预防骨髓炎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