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依据包括哪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涉及年龄性别因素、症状表现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有膝关节外观、压痛、活动度检查及特殊试验;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有关节间隙轻度变窄,中期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晚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等,MRI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更易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会影响关节软骨代谢等,增加患病风险。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早期多为轻中度间断性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变为持续性,还可能出现膝关节肿胀,尤其是在炎症明显时;患者常感膝关节僵硬,一般在晨起时或长时间静止后出现,活动后可缓解,但活动过多时又会加重;部分患者会有膝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屈伸不利,严重时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等情况,比如上下楼梯、下蹲、起身等动作受限。
3.既往病史:需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膝关节外伤史,如骨折、韧带损伤等,这些外伤可能是诱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潜在因素;是否有膝关节感染病史,感染也可能破坏膝关节软骨等结构,导致骨性关节炎发生;有无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影响关节软骨的营养代谢,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几率。
二、体格检查
1.膝关节外观:观察膝关节有无畸形,常见的有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正常膝关节力线正常,当出现骨性关节炎时,由于软骨磨损不均匀等原因,可能导致膝关节力线改变,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还需查看膝关节有无肿胀,肿胀部位主要在关节周围,可通过触摸感知,若有肿胀提示关节内可能有炎症反应或积液等情况。
2.压痛检查:检查膝关节周围的压痛部位,一般在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室、髌骨下方等部位可能有明显压痛,不同部位的压痛提示病变可能累及的结构不同,比如内侧间室压痛可能提示内侧半月板或软骨等结构受损。
3.活动度检查:测量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一般在0°-135°左右,患病时活动度会下降,可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测量,活动度的变化反映了膝关节软骨、韧带等结构的受损程度。
4.特殊试验
浮髌试验:用于检测膝关节有无积液。方法是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松,检查者一手按压髌上囊,将积液挤入关节腔,另一手轻压髌骨,若感觉髌骨有浮动感,即为浮髌试验阳性,提示膝关节内有较多积液。
麦氏征: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手握住膝部,将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小腿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若出现疼痛或弹响,则提示半月板可能有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见关节间隙轻度变窄,这是因为软骨轻度磨损导致的。
中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更加明显,关节边缘出现骨质增生,即骨赘形成,这是机体为了稳定关节而出现的代偿性骨质增生表现。
晚期表现:晚期X线表现较为严重,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关节面硬化,骨质增生更加显著,还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X线检查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膝关节软骨、骨质等结构的改变情况,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用的初步影像学检查方法。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可以早期发现软骨的磨损、变性,半月板的损伤、撕裂,韧带的损伤等,对于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病变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当X线表现不典型时,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能够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软骨细微损伤等情况。



